最新消息
 

 

專訪教育部資科司司長郭伯臣:自主學習 是數位時代最關鍵能力
8/12/2022 5:33:26 PM

攝影/黃建賓

因為防疫,許多老師開始正視數位學習的重要性,教育部希望透過「中小學生數位學習中程計畫」,讓老師學會如何善用科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教育部宣布延後開學以來,上任一年多的資科司司長郭伯臣總是站在火線上。從整合政府、民間各學習平台資源、為偏鄉學生張羅手機、預付卡門號和平板,到確保學術網路不因大量同步直播當機、因資安疑慮跟隨行政院指示宣布禁用Zoom,都是資科司業務。忙於防疫之外,一手開發出因材網學習平台的郭伯臣,最關心、最在意的,是如何提升老師數位能力,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下是他接受《親子天下》專訪的精華:

我想我們必須把防疫期間的非常作為,和正常教學狀況下應該做的事分開來談。我們的老師過去比較習慣在教室裡和學生互動,為防疫演練,一下跳到要在線上互動,對老師的落差很大。但也在這種被強迫情況下,大家對科技和數位學習平台的接受度變高了,而且用過後覺得沒那麼難、也不再害怕。因此現在是個轉機,但又有點過度期待。部長信箱有很多投書,希望全面實施遠距教學,我們也很希望這樣做,但軟硬體都還不足,不能快速的一步到位。

我們應該想,疫情過後,在一般的教學情境中,數位工具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希望學生變成什麼樣子?大家都講自主學習很重要。我們發現,自主學習對考試成績有正面影響。

根據2019年台灣8個縣市三、五、九年級的學力檢測結果,和國語、數學、英文、自然成績最相關的,除了學生對該科目的自我效能(有自信),就是回饋訊息運用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是一個有幾萬名學生參加的普測,結果很值得參考。也就是說,當學生從老師或學習平台獲得正確、快速、精準的回饋訊息,他很容易用在改善自己的學習上。其次,年級愈高,是否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影響學科考試成績愈大。

另一個現象是,三、五年級學生有使用科技,卻跟成績負相關。因為他們的科技使用,除了玩game,還有玩社交媒體如IG、FB,都不是用在學習上,在小三國語和數學都顯示一樣的趨勢。

我們確定,回饋訊息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愈強,成績愈好。因此各種數位學習平台、軟體、內容等工具,要幫助孩子具備這兩種能力,老師也要善用數位工具,來提升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自主學習不再只是自己學

很多人以為做好時間管理就是自主學習,其實那只是其中一部分。真正的自主學習(Self- Regulated Learning,SRL)必須有四個關鍵階段:學生必須能自己定義學習任務、設定學習目標和規劃、擬定學習策略、監控和反思。

早期的自主學習只強調自己,但現在更多分組學習,小組內、和各組之間都可能出現學習。因此好的學習產生在「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老師導學」的循環裡。這是科技輔助自主學習的整個理念,我們要幫助老師熟悉這些工具,設計出適當的教學。

我上任以來籌備最久的一件事,就是教師數位學習、科技輔助自主學習的增能研習和講師培訓。希望中小學老師透過兩天數位學習講師工作坊,取得數位學習講師認證;另外再透過兩天的科技輔助自主學習工作坊及一天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講師培訓及試教並能公開授課,取得自主學習講師認證。

在有限經費下,2020年我們展開「科技輔助自主學習推動計畫」,由縣市政府推薦全台灣三百多所學校、每校至少補助一班的行動載具,每個月數位學習平臺使用紀錄至少20小時;前提是老師必須準備好,參與的老師須先參加前面講的數位學習、科技輔助自主學習工作坊,未來希望全台中小學老師都來參加。(採訪/何琦瑜、王韻齡、賓靜蓀)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